展开+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山东>>专题
2025年07月18日 01:51:44 星期五
问政山东聚焦济青烟三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发布人:冯伟忠      信息来源:闪电新闻      发布日期:2021-05-28      浏览次数:405次

济南高新区:产业必须符合规划 否则收回优惠政策

济南高新区是济南实施“东强”战略的主力军。作为济南高新区“一区两城两谷”发展规划布局的重要一环,智能装备城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落户,这项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个别地方,也存在一些问题。

济南高新区创新工场园区2015年竣工,一共有8层楼,是济南市第一个工业孵化器项目,也是省科技厅批准的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为有研发生产需求的高科技智能制造企业提供孵化、发展空间。5月17日,记者来到这里走访发现,园区不少房间都是空的。

记者在创新工场园区从一楼走到八楼发现,不少楼层只有一两间办公室在使用,大部分办公区都是空荡荡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园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给出了这样的原因。

与创新工场的情况类似,5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高新区科远路春和路交叉路口的济南卫星产业园生产基地。走进园区记者看到,园区空无一人。上万平方米的厂房一片空旷,没有任何办公生产设施。

济南市政府网站2015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济南卫星产业园孙村生产测试基地已完成土地出让手续,将于近期开始动工,这标志着济南卫星产业园进入产业化阶段;未来3年,济南卫星产业园计划投资将达10亿元,运营后将形成30至50亿元的产值,打造国内一流的卫星产业集群。”但生产基地的工作人员坦言,项目竣工后,这里还没有使用过,最近他们正要对外出租厂房。

除了卫星产业园生产基地,在济南高新区科兴路和春晓路路口,有栋5层高的单体建筑,门口没有任何招牌。记者在大楼的竣工标识牌上得知,这个项目是2017年9月竣工的无人机建设项目厂房。但是记者在大楼里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无人机相关产业。

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落地却大变样。对这些项目的情况,济南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只要不做危险、影响环保的操作就行。

短片中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孵化器空置率高、厂房闲置、高科技项目鱼龙混杂。对此,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宏志表示:刚才看了短片,我也觉得很可惜。高新区的工作人员说,企业自己的地方怎么用是企业自己的事儿,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说法。你生产无人机是可以的,你卖了饮料,干了别的不享受优惠政策。我们的园区,一旦发现产业进行调整不符合规划,应该把优惠政策收回。

青岛高新区:解决交通问题是重中之重

高新区要给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青岛高新区位于胶州湾北岸,远离主城区。在高新区工作的市民给我们反映,这里的交通还有不少断点和堵点。

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青岛高新区的企业之一,目前他们正被当地的交通问题困扰。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反映,高新区和青岛其它主城区的连通道路——华中路,迟迟没有打通,既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物流运输,也给员工上下班带来不便。

青岛高新区位于胶州湾北岸,离青岛市其它主要城区距离较远。华中路既是青岛高新区东部的主干道,也是高新区通往胶州湾跨海大桥的最便捷通道。但目前,拥堵仍然是附近企业和居民出行最大的困扰。

除了这条断头路,青岛高新区公共交通体系也是大家吐槽的地方。因为交通问题,大家不愿意来这么偏远的地方工作,有人因此提出了离职。

‍面临同样难题的,还有青岛蓝贝智造工场园区的不少企业。蓝贝汉容电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第一个是发车少,再一个就是线路长。蓝贝智造工场某入驻企业工作人员表示:只能坐班车。公交是没有可选择的。

为此,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为员工开设了通勤班车。但对于企业来说,班车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支出:单此一项,他们每年会付出100万左右的成本。

记者注意到,2015年,当地多家媒体曾以《青岛最大交通枢纽站将开建 落址高新区新韵路》为题,报道了高新区交通枢纽即将开建的新闻:新韵路交通枢纽站,该场站占地面积约为80亩。在新场站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区内公交车停放难题,基本可满足高新区公交车辆的停靠需求。

六年过去了,这个交通枢纽启用了吗?5月19号,记者来到报道中的交通枢纽看到,这里已经竣工,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有专门的候车大厅和停车位。但是,候车大厅大门紧锁,整个枢纽没有一辆车。记者咨询附近的公交公司知情人后了解到,这里已经竣工一年多,但一直没有启用。公交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闲了一年多。

‍短片中反映出青岛高新区交通方面三个问题:断头路没打通、公交发车少线路长、交通枢纽用不起来。对此,青岛高新区建设部副部长翟金波表示: 华中路五贯通段是773米,没有打通一个是争先问题,再一个规划比较复杂,涉铁路、大立交。计划今年6月底、7月初建成通车。枢纽一期我们投入使用,现在停车数量是一百辆,所以二期没有使用,今年一个临时停车场要迁到二期枢纽,今年计划8月份开通使用,增加公交线路和公交密度。

针对片中反映的问题,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鸿雁表示:交通问题,对于我们影响特别大。我们把交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把华中路的贯通问题,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首位任务来抓。其实华中路的贯通,是十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去年开工了,今年6月底、7月初肯定完工,把问题解决。

烟台高新区:加强政策扶持 走市场化路子

烟台高新区有60多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科创平台对烟台高新区发展意义重大。但记者调查发现,烟台高新区有的科创平台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甚至面临生存困难。

2011年,烟台高新区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组建了网络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当地提供5000万的资金扶持,目的是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孵化高科技产业链,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但成立10年来,研究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研究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前几年,他们80%的精力都用在了上级单位分配的课题任务上,研究所没有生存压力,更没有营收意识。现在随着研究所上级单位政策的改变,直接分配下来的任务越来越少,研究所就需要自己出门跑业务。这给研究所与烟台当地企业提供了合作空间,但已经习惯了“等着就能来业务”的工作模式,研究所人员对于外出跑业务,不是很上心。

科研所没有拓展业务的主观能动性,高新区管委也找不到利用科研所给地方产业赋能的契合点。虽然双方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却始终无法破题。

科研项目引得来,但作用却难发挥出来。类似的问题,也出在“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17年,当地按照“政企合作、委托运营”的原则搭建平台,为烟台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领域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但时至今日,这一平台创新成果不多,而且连年亏损。负责人说,目前他们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

平台运营方介绍,近两年他们每年的亏损额度大约在1000万左右。科研人员根本没有精力投入到新技术开发和更高质量体系的申报上,质量体系达不到便无法承接大项目,只能继续做公共服务。由此,也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记者了解到,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高新区重点项目。对于平台亏损、科研创新不强的问题,烟台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门表示,他们曾做过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平台缺乏走出去的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针对短片中反映的问题,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森表示:地方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引过来企业,同时帮他们找到能够生存、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的。这里面,需要在体制机制的改革下政府多提供平台,多增加给当地企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政府在给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给予政策支持。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返回首页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
全部频道
全部频道
我的频道
我的频道
全部频道